我正式变成光头了,除了我的女儿史蒂芬妮帮我剪后留在我头上的一些刺刺发根。她替我剪头发时很高兴,我的丈夫杰则记录这个过程。
我不在乎失去头发,但是第一次看到数位相片时,我几乎大哭。虽然我生重病,但他们充满温柔的及关爱的脸庞和他们的欢乐,使我的泪水涌出。虽然如此,看到我的方型下巴露出来,也看见比自己想象中更多的皱纹,我也笑了。看见我新的样貌,需要有一些心理的调适。
一开始我真的喜欢这次的剪发。接着我的头开始酸痛,在夜晚痛醒,又痒又刺。我的头发随着每次洗发和梳理都会长出一些。把我的头发剃光,把头浸在止痒的洗发精里似乎是合理的。我把微小的发团存起来。它们全被塞在一个非常小的塑胶盒里。这一小撮少许的头发是何等悲哀,好像史蒂芬妮剪了一只老鼠的毛!
我的朋友茱蒂带我去美国癌症协会中心试戴假发。我可以挑选三样免费的商品,但是我仍然害怕这个早晨的来临,因为有太多选项时我会慌张。中心的女士们如此欢乐和正向,现场不如我想象的让我不知所措。我很开心!茱蒂和我疯狂地取笑我戴上庞克摇滚假发的样子:黑发掺着金发和红发。在多次试戴,开怀大笑之后,我选择一顶棕发的假发及两顶帽子。我仍想去一家假发店,找一顶比较像我自然发色的假发:一顶含有银发、棕发和金发的假发。如果我向假发店设计师展示放着我一小撮混合色头发的小盒子,那样的假发应该不难做出来!
你们听是要听见,却不明白; 看是要看见,却不晓得。 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,耳朵发沉,眼睛昏迷; 恐怕眼睛看见,耳朵听见,心里明白,回转过来,便得医治。 ——以赛亚书六章9b-10节
所以,不要为明天忧虑,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; 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。 ——马太福音六章34节
跨文化经验提升觉知
十九位学生和两位指导老师共二十一人,围坐讨论卢云的书《感恩》(Gracias,中文暂译)其中一个段落。我工作的大学对危地马拉和墨西哥进行一个一学期的跨文化研究,正值这个必修课程的最后两周。他写道:“这些孩子总是挑战我要活在当下。”“他们想要我此时此地与他们同在,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我可能有其他事要做、要思考。””
我们刚艰苦地经历了一个充满挑战但收获满满的墨西哥市之旅,不但非常疲累,许多人也心里想着回家后要和那些重要人士、家人和朋友见面,在此情况下,专注于当下是特别困难的。因此,卢云的话引起了我们的共鸣。他接着写道,“我稀奇于(孩子们)完全活在与我在一起的当下的能力。他们毫无保留表达他们的感情,而且完全愿意接受感情的回报,这把我直接拉进当下的时刻,我们在这里找到生命并欢庆生命。”小孩就是有办法对现在所发生的事一直保持惊喜。
我要求我的学生列出什么可以让他们保持活在当下,可以“找到生命并欢庆生命”,可以像小孩子般保持惊喜。他们列出的包括三件事:花时间安静下来、列出他们想要在每个特别的日子所做的有趣事情、以及专注于发展他们与接待家庭、老师和组员的关系。作为团队领导人,我的妻子以斯帖和我,对他们具有洞察力的清单留下深刻印象。学生提供我们如何活在当下的绝佳开始,让我们可以用一个温醇的心去平衡我们的灵性。
根据艾克哈特•托勒(Eckhart Tolle)的《当下的力量》(The Power of Now,橡实文化出版),多数人的问题起源于我们的心思在持续担心过去或未来的状态中,很少想到当下的时刻。他鼓励读者活在“当下”。由于活在过去或未来,我们经常错失发生在我们眼前的奇迹。当我们是无意识的、没有觉知的、不在当下的,奇妙的神圣时刻会从我们前面经过,好像夜间的影子般。当我们好好面对一天的每个时刻,我们就能变得像孩子一样,向惊喜和奇迹敞开自己。当下就是暂时遇见永恒的地方;我们在当下发现神。这使得当下是神圣的。这就是为什么对现在、对神圣的事、对神都保持临在是重要的。
过多专注过去或未来
刚才提到的跨文化课程,有两种关于临在及活在当下的极端例子。先谈对未来极端的专注——渴望回家,去接触熟悉的人事物。一直想到未来也会使一个人想着过去——在旅行开始之前生活的舒适度和人际关系如何。当你全部的思想生活都被未来和乡愁所缠住,这虽很正常,却是不健康的。
有一位学生非常想家,让她在墨西哥的接待妈妈相当担心。她不吃任何她为她准备的食物,拒绝讲西班牙语,即便当时她西班牙语的表达能力高出平均程度许多,她对当下极端没有反应,板着脸走来走去。她的接待家庭妈妈束手无策,前来询问这个学习计划的行政人员,她能做什么,好使这个学生比较有反应。太想回家、对过去全神贯注(可能过度浪漫描述它)的结果,已经完全压倒这位学生在她的“同在”中可以正常运作的能力。这个极端状况在我们海外研习的体验接近尾声时发生。
相反地,在跨文化体验一开始,学生经常展现一种关注临在和活在当下的健康典范。我称这个现象为“高度觉知”。有一个学生从未出国旅游,首次在一个新国家体验生活,她把她的感官完全与她面对的新环境调和:新味道、新景象、她周遭所有新的声音,都刺激她在每个时刻保持临在——活在当下。因为她如此深刻投入目前的时刻,很少会想到过去或未来。人一生中很少会像进入一个新的文化、国家或体验时,有那样的“高度觉知”了。一个人如此专注于当下的时候是非常少的。
不幸地,当一个人适应新的环境,事情变得比较例常之后,这种高度的觉察就不易维持下去。驻在国外的时间拉长时,专注当下的能力因人而异。
有一个学生一直担心他会错失在这个国家善用时间的机会。他希望每个时刻都被新的学习所填满。有一次在某个地点待到接近尾声,我们要搭乘巴士离开,到下一个学习中心。每个人都早早到达,全都上了巴士,准备出发,比时间表所预定离开的时间早二十分钟左右。这位急切的学生走向我们并问道:“我们要照时间表上的时间离开,还是现在就要离开?我还有二十分钟吗?”
我想他可能要去厕所,或者向我们研习所在机构里的某人道别。相反地,他反问我,“有一间博物馆,我们在这里时,我没有时间参观,我想知道我是否还有时间可以进去。”其他学生和带领者专注于未来——到达下一个地点和那里的机会,他却仍专注于当下的时间和地点,并且想要把那个时刻用到极致。即使在一个跨文化体验的开始,都很少人会这样专注当下。无论如何,这是一个如何活在当下的极佳范例。
经历损失会提高觉知
“高度觉知”也发生在人们经历重大损失时。一个人所爱之人离世而失去他时,时间是静止的。他会完全专注于现在的时刻。
几乎每位心灵作家都认同经历损失而带来的成长潜力。南茜•科普兰佩顿(Nancy Copeland-Payton)在谈到损失的文章时说到,“有时健康的成长与痛苦的损失携手同行,为了放下以前曾带给我们生命的深深创伤。”创伤越深,一个人可能经历到的觉知与成长就越高。
我的父亲过世、安排追思会和安葬的那些日子,是极为剧烈和痛苦的时刻。然而我的感官似乎被扩大,我感知到神的同在,远比以前所经历的更强烈。那时我写道:“无论死亡如何让人感到结束和悲伤,它却带出家人的爱。它也显示我们何等需要朋友社群和教会。我今天比上周更爱生命。我比上周更爱那些在我周围爱我、关心我的家人和朋友。这个社群延伸到世上许多地方,那是更特别的。”
刚经历父亲的死亡,我如何能说我比以前更爱生命?我的觉知被提升之后,帮助我在当下找到神奇的事物;它帮助我看到神圣的事物;它在当下把永恒和短暂连结在一起。
学习活在当下不一定要经历痛苦的损失或一个特别的跨文化体验。一个人透过灵性操练,透过对当下的觉察(那是进入神奇之事和神圣之事的门户),就能培养出蒙福的觉知。
不为明天忧虑
耶稣在马太福音六章34节说,“所以,不要为明天忧虑,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;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。”一个宽广的心既不担心明天,也不担心昨天。它活在此刻,活在当下,发现神此时的同在。这个观念在新旧约圣经皆一再叙述。在同样这章较前面的经文中,马太提出一个较长的版本,如何专注于当下而非未来:
所以我告诉你们,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,喝什么; 为身体忧虑穿什么。生命不胜于饮食吗? 身体不胜于衣裳吗?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,也不种,也不收,也不积蓄在仓里, 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牠。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? ——马太福音六章25-27节
为明天忧虑与在第2章所讨论的丰富和缺乏有密切的关系。当我们把我们的思想聚焦在明天,我们会担心拥有的不够,会注意如何为了可能临到我们的危难而作准备。再次,广告商会运用丰富和缺乏的元素,也知道如何利用我们的恐惧,试图以我们大多不需要的无数商品,减缓这个忧虑。
耶稣向我们保证,我们比神在照顾的鸟儿还贵重。祂也鼓励我们活在当下,说到,“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?”(路十二25)有许多证据显示,为明天忧虑及其所产生的压力,实际上会减少一个人的寿命。忧虑与温醇相反。彭柯丽(Corrieten Boom)写道,“忧虑不会除去明天的悲伤,反之,它会除去今天的力量。“
点评: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有两种,一种是回忆过去,一种是展现未来。由此我就会理解,为什么年长的长辈们喜欢看《非诚勿扰》,因为那既回忆过去,也会展现未来,而可以短暂地忘却眼前的痛苦。
因为对于眼前的痛苦不愿意去寻找解决之道,逃避必然就是一个选择。所以,我们是否可以进入到这个故事里面,去陪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个假发套,在心里可能需要流泪以缓解伤痛之余,还能够发自内心的大笑。
其实,眼下的困难恰恰是提升我们觉知的路,会不会我们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冷清与孤独的境地,其实忽视了我们可以活在这个“眼下”,去嘲弄自己因为太过于保护而容易受伤的心,缺少圣灵的护佑确实如此,但神圣的事物就在那块痛苦的泥板背后。
所以,我们所忧虑一定不会是眼下的事,也不会除去迎面而来的悲伤。是否我们可以,立足当下,从每一天、每一次与神相遇之处,获得从神而来的力量呢?今天你与神圣力量相遇了吗?是什么阻碍了这个过程?你会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?
Views: 105